
立枯、青枯在部分水稻秧田发生
发布时间:
2020-08-10 11:06
来源:
近期很多地方天气不稳定,低温阴雨过后,天气暴晴,气温急剧上升,温差大。在这种天气条件下,水稻秧苗容易发生青枯病和立枯病。笔者近期在不少种田大户的秧田里发现有这两种病害发生,注意及时识别和防治。
立枯病
水稻立枯病是苗床期水稻经常发生的土传病害,主要由土壤中的镰刀菌、丝核菌和腐霉菌等病菌引起。
该病有芽腐、针腐和黄枯等症状。
芽腐,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。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芽扭曲,腐烂而死。潮湿时,会在种子或芽基部长出白色霉状物。
针腐,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。病苗心叶枯黄,叶片不展,基部变褐,有时叶鞘上会生褐斑,根也渐变黄褐色。潮湿时,种子与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,茎基软弱,易折断。秧田中常成簇、成片发生。
黄枯,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。病苗叶尖不吐水,逐渐萎蔫、枯黄、死亡。
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长期存在,床土消毒不彻底,带菌率高,容易发生该病。水稻种子受伤、受冻,催芽时间过长,生活力差,抗逆力弱时,容易受害。苗床期低温阴雨、光照不足,是发病的重要因素,尤其是低温影响最大。
水稻是喜温作物,发芽所需的最低温度为10~12℃,幼苗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为13℃,最适温度为20~25℃。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15℃,秧苗生长就会受到抑制,抗病能力显著减弱。土壤中的立枯病病菌,在10℃以下也能侵染。低温期秧苗生长受阻、生理紊乱时,更易受病菌侵染,因此发病会较重。
另外,床土黏重,偏碱性,播种过早、过密,覆土过厚,壮秧剂混拌不匀,以及施肥、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,也容易加重立枯病发生。
防治该病,主要采取以下措施:
(1)精心选种、晒种,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。浸种催芽时注意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水分,避免伤种、伤芽,争取出芽齐、匀、短、壮。
(2)提高育苗技术,加强苗床管理。播种要均匀,防止过密或覆土过厚,掌握好水分。
(3)药剂防治。秧苗1.5~2.5叶期,如出现发病中心,每平方米用30%甲霜·噁霉灵(瑞苗清)1~1.5毫升,兑水3公斤喷雾。注意在下午4点钟以后施药,边喷药边喷水洗苗,防止烧苗。通常情况下,病苗在施药后24小时会生出新根,此时可以适当施肥补充营养,加速病苗康复。
青枯病
水稻青枯病有两种。一种是水稻秧田期的生理性青枯,比较常见,多在秧苗3叶期前后发生,常与立枯病混发。其症状是水稻地上部迅速失水而枯死,秧苗枯死时仍呈绿色。另一种是大田后期发生的生理性青枯,连续低温阴雨过后遇暴晴天气易发生,青枯株地上部常呈青白色。
引发秧田期水稻生理性青枯的原因,主要是秧苗根系受损、活力下降。这种苗在雨后暴晴或温差过大时,地上部蒸腾量大,水分流失严重,容易青枯。
秧苗根系受损,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:(1)秧苗生长期气温持续偏低,根系不发达,吸水能力弱。(2)苗床低洼,湿度大,土壤通透性差,稻苗根系发育不良。(3)直接取育秧基质。这种土壤长期被水浸泡,黏性强,通透性差,容易使秧苗根系不良。(4)壮秧剂用量过大,根际土壤肥料过多,影响根系发育,甚至直接伤害根系。土壤肥料溶液浓度过大,还会引起根系细胞水分反向渗透,秧苗脱水。(5)前期上水过多、过勤,床土过湿,根系发育差。
生理性青枯一旦发生,表现出症状,即无法挽回。应提前预防,如选择离水源近,前茬为大豆、玉米、蔬菜的地块做苗床,要求土质疏松、肥沃、微酸性,没有残留药害风险。有条件的,可适量施一些腐熟优质农家肥。壮秧剂用量不要过多。大风降温到来之前,及时建立水层保温,有利于保护秧苗。田间见病初期,及时喷施生根剂促进根系发育,条件允许时可以提前插秧。
下一页